溶酶體的按功能分類介紹
1955年首次發(fā)現溶酶體(lysosome)。它是單層膜圍繞、內含多種酸性水解酶類的囊泡狀細胞器,其主要功能是進行細胞內消化。
具有異質性,形態(tài)大小及內含的水解酶種類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,標志酶為酸性磷酸酶。根據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初級溶酶體(primarylysosome),次級溶酶體(secondary lysosome)和殘體(residual body)。
初級溶酶體
直徑約0.2~0.5um膜厚7.5nm,內含物均一,無明顯顆粒,是高爾基體分泌形成的。含有多種水解酶,但沒有活性,只有當溶酶體破裂,或其它物質進入,才有酶活性。其水解酶包括蛋白酶,核酸酶、脂酶、磷酸酶、硫酸酯酶、磷脂酶類,已知60余種,這些酶均屬于酸性水解酶,反應的最適PH值為5左右,溶酶體膜雖然與質膜厚度相近,但成分不同,主要區(qū)別是:①膜有質子泵,將H+泵入溶酶體,使其PH值降低。②膜蛋白高度糖基化,可能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降解。
次級溶酶體
這些都是消化泡,正在進行或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體,內含水解酶和相應的底物,可分為異噬溶酶體(phagolysosome)和自噬溶酶體(autophagolysosome),前者消化的物質來自外源,后者消化的物質來自細胞本身的各種組分。
根據溶酶體作用物的來源,將次級溶酶體分為:
(1)異生性溶酶體(het- erolysosome),系指不能透過質膜的大分子溶液或病毒、細菌等,前者通過胞飲作用(其中也包括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)形成的胞飲泡(或胞內體),后者通過吞噬作用形成的吞噬泡,分別與初級溶酶體(或內溶酶體)融合后形成次級溶酶體(或溶酶體)。
(2)自生性溶酶體(autolysosome)或自噬溶酶體(autophagolyso- some),系指包圍了部分被損傷或衰老細胞器(線粒體、內質網碎片等)的自體吞噬體(autophagosome)與初級溶酶體(或內溶酶體)融合后形成的次級溶酶體。其消化的物質是內源性的。內含不能被消化的殘留物質的次級溶酶體被稱為殘留小體。殘留物質有的可排出,有的長期貯留在細胞內不被排出。
殘體
殘體又稱后溶酶體(post-lysosome)已失去酶活性,僅留未消化的殘渣故名,殘體可通過外排作用排出細胞,也可能留在細胞內逐年增多,如肝細胞中的脂褐質。